央視新聞:無人駕駛汽車如何系好網絡“安全帶”?天融信專家解讀→
用電腦代替人來控制汽車在路面上行駛,也就是無人駕駛,這樣的場景在我國多地已經變為現實,在感受技術進步的同時,也會讓人產生一些困惑:電腦的高度介入,無人駕駛真的足夠安全嗎?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安全專業委員會委員、天融信科技集團車聯網安全總架構師范雪儉在2024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現場接受了央視采訪。
無人駕駛汽車亟待系好網絡“安全帶”
昨天(10日)在2024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智能網聯汽車安全分論壇”上,相關領域的專家建議我國應加快構建智能網聯汽車的安全閉環管理體系。范雪儉在演講中表示,應持續強化新技術、新模式與智能網聯場景深度融合,探索智能網聯汽車安全新范式(點擊查看原文)。
與會者認為,區別傳統車輛的安全側重于主動和被動安全,智能網聯汽車應更加聚焦智能化和網聯化的安全風險。
范雪儉:因為現在汽車內部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相應的數字化包括代碼的數量越來越多,現在無論是智能座艙的算力,還是智能駕駛的算力,都已經達到了快速持續的發展。這樣傳統的數字化操作系統風險、應用風險也將會帶到汽車內部。
而在智能網聯的風險之外,數據及隱私泄露同樣受消費者關注。專家介紹,汽車已成為繼手機之后規模最大的“移動智能終端”,汽車、平臺、網絡、數據等多要素交叉疊加,因此會面臨多重網絡安全風險挑戰。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我國共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29000多公里,自動駕駛出租車、自動物流、無人配送等多場景示范應用陸續開展。而隨著車聯網落地推進速度的不斷加快,對于相關技術安全的迫切性也與日俱增。
一個漏洞就可能成為黑客的“鑰匙”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針對國內車聯網服務平臺等攻擊達805萬次,同比增長25.5%,這一增長趨勢表明車聯網安全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威脅。那么如果一輛智能汽車一旦遭受了網絡攻擊會帶來什么后果呢?
專家介紹,如果安全漏洞只是針對應用層面的話,造成的威脅局限于個體。然而,如果黑客針對駕駛、通信等底層系統進行攻擊的話,所帶來的安全威脅和破壞性則會比較廣泛。
范雪儉:如果這個漏洞是偏向于系統的底層或者通信鏈路的底層,那么它就可能導致這一批車或這個型號的車,甚至搭載了該零部件的車輛存在網絡安全風險。所以說通過一個安全漏洞,不光是能夠對單車的底層系統進行控制,對整個規?;钠囈材苓_到一個非法控制的效果。
筑牢智能網聯汽車“安全底座”
專家認為,智能網聯汽車與人身安全緊密相關,而具有開放式的產業生態環境,再加上軟硬件中的缺陷、漏洞、后門等不可避免的安全問題,這些都是智能網聯汽車發展中的重大隱患。因此,只有筑牢安全底座,才能為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的快速發展保駕護航。

今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確定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強調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開展,將安全擺在了首要位置。專家建議,智能網聯汽車的安全需要匯聚產業各方力量,在推進制度、標準、技術、產業等方面建設的同時,還要加快打造數字生態體系以及安全新型防護體系。
范雪儉:智能網聯汽車供應鏈涉及到傳統供應鏈,新興的智能化零部件的供應鏈,還有一些通信供應商,業務的供應商等。整個供應鏈的安全也需要考慮,這樣在整車集成的時候,安全就有一個比較好的底子,進而保障整個體系的安全。
部分內容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